北京时间7月6日,中国女篮与澳大利亚队在海口展开系列热身赛的首场较量。这不仅是7月13日深圳亚洲杯开赛前最重要的实战演练,也标志着主教练宫鲁鸣对最终12人参赛名单的定夺,已进入倒计时阶段。而由于两位绝对核心李梦与李月汝的缺席,这次的名单选择,更像是一次危机之下的战术重构。
此次备战,球队面临的最大难题无疑是内外线两大支柱的缺失。如何填补她们留下的空缺,成为检验宫鲁鸣指导应变能力的核心课题。
在锋线位置上,近期的热身赛提供了一种具备可行性的解决方案。球员翟若云在攻防两端都展现了良好的竞技状态,其防守端的积极性不亚于以防守见长的张茹,而在进攻端,她的持球攻击能力则为球队提供了急需的火力补充。
这种全面的属性,使其成为替代李梦战术作用的有力候选人。同时,老将黄思静伤愈后重返集训队,她的经验和策应能力,将为球队的锋线轮转增加更多战术选择。
相比于锋线出现的积极变化,内线的人员配置则更能体现出宫鲁鸣指导此次选人策略的魄力与风险。在李月汝确定缺席后,目前仍在队中的纯正内线仅有韩旭、陈明伶以及年仅18岁的张子宇。这意味着球队的内线深度将面临严峻考验,尤其是在面对澳大利亚这类身体对抗强度极高的对手时。
值得注意的是,教练组并未征召呼声甚高的刘禹桐,而是选择了越级启用国际大赛经验几乎为零的张子宇,意图通过“跳级使用”的方式,让她与韩旭构成内线双塔。这一安排,无疑是将球队的未来潜力与眼前的战绩压力进行了一次捆绑。
在7月4日球队抵达海口时,身高2米26的张子宇受到了球迷和媒体的热烈欢迎,但这种高关注度背后,是她能否在成年组国际大赛中迅速适应对抗节奏的巨大不确定性。
随着与澳大利亚的两场热身赛结束,目前的14人集训名单将缩减至最终的12人。根据前序热身赛的出场时间与场上表现判断,贾赛琪、王佳琦、王鑫雨和李一凡这四位球员,或许在此次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她们虽然获得了展示机会,但可能未能完全展现出足以应对亚洲杯级别对抗的即战力。
外部的竞争压力同样不容小觑。与中国队进行了两场热身赛的日本队,虽未派出全部主力,但已对中国女篮的核心打法,特别是张子宇这一点进行了充分的观察。作为曾经的亚洲杯五连冠得主,日本队志在夺回冠军,必将进行针对性的战术布置。
综合现有信息,最终的12人名单轮廓已基本清晰。预测如下:韩旭、张子宇、陈明伶(内线);张茹、黄思静、翟若云、罗欣棫、潘臻琦(锋线);王思雨、李缘、杨力维、杨舒予(后卫)。
在核心球员缺阵的情况下,任何一支成熟的球队都需要在维持即时竞争力与加速新老更替之间做出抉择,这考验着主教练的战术智慧与战略魄力。
股票配资资讯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