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新闻网最近在一篇报道中指出,美国国防部的战略焦点,正从中国转向西半球和本土地区,这和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国防战略方向出现了明显不同。
说实话,这事儿让我有点意外,因为过去几年,美国总爱把中国当成头号“对手”,动辄拿军事威慑说事儿,现在突然转向内部和自家后院,感觉像是在忙着修补自家屋顶,却忽略了外面的风雨。
这不光是政策调整那么简单,而是反映了特朗普政府的一种“向内看”的心态,背后的原因是他们觉得全球霸权玩得太累,钱花了,麻烦也多了。
先说说背景,这变化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回想特朗普上台后,第一任期里,美国国防战略重点是针对大国竞争,特别是中国和俄罗斯,那时出台的《国家国防战略》明确把北京列为主要挑战,强调在印太地区加强军事存在。
根源可以追溯到奥巴马时代的中东政策疲软,以及特朗普选民对“美国优先”的呼声——他们觉得,花大笔钱去海外打仗和拉盟友,不如把资源用到国内。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支出累计超过2万亿美元,却没见多大回报,国内基础设施还一团糟。
加上2020年疫情后,民意调查显示,60%的美国人支持减少海外军事承诺,转而投资本土安全。
这次战略转向,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酝酿出来的,时间节点上,赫格塞思上任后就开始推动这份新国防计划草案。
从多方立场看,这政策变动引发了不少争议。
美国内部,对华鹰派肯定不乐意,他们一直主张对中国搞全面遏制,比如彭斯和蓬佩奥那帮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在软弱退让。
一名匿名消息源透露,新计划减少了对北京的关注,侧重本土防务,这让鹰派担心中国会趁机扩大影响力。
同时,盟友们也开始犯嘀咕。
欧洲国家如德国和法国,靠美国北约保护惯了,现在美国削减在欧洲的军事项目经费,比如2023年预算中,减少了15亿美元的东欧防务援助,他们可能会问:“美国还算可靠吗?”中国方面,北京全球化智库的学者分析,这其实是美国不想再为全球领导力埋单,他们认为特朗普代表的选民更看重国内问题。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美国2022年国内安全支出增长了8%,而对外援助降了12%,这数据说明,美国在权衡得失后,选择收缩摊子。
中国立场上,我们不会放松警惕,但也看到这给中美关系带来些喘息空间——毕竟,如果美国少点军事对抗,多点经济合作,说不定能共赢。
再看落地行动,这变化已经开始见效了。
报道里提到,美国动用国民警卫队应对洛杉矶和华盛顿的治安问题,去年部署了5000名警卫员,打击街头犯罪和毒品走私,这直接体现了战略内转。
另一个例子,是在拉美用F-35战机和驱逐舰打击贩毒集团,2023年行动中,摧毁了12个毒枭网络,缴获毒品价值5亿美元。
与此同时,美国在欧洲的军事项目资金被砍,像是削减了对波兰的导弹防御系统投资,经费少了20%,这让北约盟友感到不安。
政策细节上,新国防计划草案可能参考《2022年国家安全战略》,强调“本土优先”,但赫格塞思还可能修改,增加些对俄制衡的内容。
这种战略调整的影响链条可不小。
全球层面,它可能弱化美国的领导力,国际规则如《联合国宪章》强调集体安全,美国一撤,盟友就得自谋出路,欧洲或许会加强与中国的经贸联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区域上,西半球国家如墨西哥和巴西,可能欢迎美国更多关注反毒和移民,但也担心被当成“后院”操控。
国内来说,美国社会分化加剧,鹰派不满可能引发政策反弹。
整体看,这体现了特朗普政府的一种实用主义:不想再当“世界警察”,但这风险不小——如果中国在亚太动作大,美国盟友体系可能崩盘。
总的来说,这政策变化让我既有点愤慨又无奈:愤慨的是,美国老是拿“对手”说事儿,现在自己转弯,却让盟友背锅;无奈的是,全球局势这么复杂,谁都不想多花冤枉钱,但战略摇摆容易出乱子。
就像他们说用F-35打毒贩,表面上很“务实”,可万一中国在南海搞动作呢?
这转向可能只是暂时的,特朗普政府想省钱,但遏制中国的心思还在,未来会不会再调整,还得看选情和国际风向。
你们说,这波美国“内向转折”能hold住吗?
说不定会让中美关系多点对话机会,大家来唠唠看法!
股票配资资讯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