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丨吴刚
根据2025年6月发布的权威数据,周姓在全国排名第9,人口占比2.05%,人口约2680万;吴姓排名第10,人口占比2.05%,人口约2460万。周姓和吴姓都是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姓,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周姓和吴姓有着共同的祖先。本文将为您探源周吴共同的祖先,揭示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渊源。 ——题记追根溯源,不光周吴是一家,而且郑王和周吴八百年前也是一家,还有虞姓有一支也出自周吴同一个家族。限于文章篇幅,今天只讲周姓和吴姓共同的祖先。
—、姓周姓吴先从自家谈起我的祖籍地出生在江汉平原腹地的一个名叫监利分盐八一的地方,这是一个有着数百户人家的村庄,大多数人都姓吴。出生地则在祖籍地湖对面的监利周老罗家村(现改为飞虎队村),这里有几十户人家都姓周,我出生在姓周的家庭。
展开剩余93%在我7岁刚上小学时,祖父周忠培便带我到村小学上一年级。由于小孩子长大入学要起学名,祖父便给我起名为吴绪承,名字是以吴姓的“绪”字辈分(我在吴姓的辈分)和周姓的“承”字辈分(哥哥弟弟在周姓的辈分)组成的。那时我年幼尚小,也搞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长大后才知道,祖父原来的本姓姓吴,名叫乘发,由于一位周姓人家的独子长大成人后不幸患病早逝,膝下没有其他儿女,祖父过继给了周姓,给周姓人家做了儿子,承担起为周姓传宗接代的责任。在我的湖北监利老家,无论是古今,这种现象较为常见,比如过继、入嗣等情况。当某房没有男性继承人时,会从有血缘关系的族人或外姓人那里过继一个儿子过来,这个被过继来的孩子就叫入嗣子,他从此就成了这一房的“自己人”,承担起传宗接代的责任。
30年代初,日寇侵略中国,局部抗战开始,内忧外患,民不聊生。随着日寇侵略的深入,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物价飞涨,经济崩溃,百姓生活陷入绝境。老百姓无以为生,没有办法生活下去,到处逃荒。我的祖母姓杨,名幺儿,跟随其父从家乡山东(具体是山东什么地方人不知)背井离乡,逃荒至湖北,辗转到我们村里安家落户。在周姓族人出面帮助之下,周姓人家把我的祖母,留在周姓人家当了闺女,此时我的祖父已经改名换姓过继给周姓人家做了继子,奉周姓人家之命,祖父与祖母结婚成了家。婚后不久就生下我的父亲和姑母,父亲起名叫周孝祥,姑母起名叫周石珍。到我父亲这一代,父亲有了我们兄弟三个,我排行老二。祖父和父亲商议,让我的哥哥、弟弟跟他俩姓周,则让我回户到祖籍地姓吴。从古至今都说周吴有着共同的祖先,周吴本是一家亲,如今在我家传到我们三兄弟这一代,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周姓和吴姓出自黄帝姬姓周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黄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周姓起源主要有四个大支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
黄帝的儿子后稷,姓姬,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
吴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以姬姓为来源的一支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
商朝时,黄帝的十二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太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历。小儿子季历很有才干,生下个儿子叫姬昌。姬昌不但聪明有智,而且为人正直又有远见,所以太王很想让姬昌接位。太伯和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引退,便一起南下到江南生活。当时的江南尚未开发,太伯和仲雍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人推为君长,在今江苏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
太伯死后,因无子嗣,王位传给弟弟仲雍;仲雍死后,传给儿子姬简,就是现在吴氏族谱中的季简;季简死后,传给儿子姬达,就是现在吴氏族谱中的叔达;姬达死后,传给儿子姬章,就是现在吴氏族谱中的周章。后来,周武王大封天下诸侯,派人寻找太伯、仲雍的后裔,周章已当上吴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
春秋后期,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使吴成为强大的国家。后来,吴王夫差骄傲了,不听伍子胥的忠言,结果被越王勾践打败,国灭身亡。夫差的子孙以国为氏,称为吴氏。
我的祖先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三、周姓和吴姓共同的祖先公亶父阅读司马迁写的《史记·周本纪》,发现司马迁在该书中将我的先祖公亶父,称之为“古公亶父”,这种称呼被后世广泛沿用,成为了习惯用法。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公亶父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记载,他的这种称呼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还有《诗经》的一些篇章为了押韵和节奏的需要,也在公亶父前加上“古”字,如“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对公亶父的称呼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又称周太王,豳(陕西旬邑)人,上古周氏族的领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出土文物武王征商簋中的铭文称其为“檀公”。
据推算,古公亶父是轩辕黄帝第17世孙、周祖后稷的第12世孙,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历史上的著名贤王。
古公亶父因戎狄威逼,率领族人由豳(bīn)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周族逐渐强盛,加之周太公“积德行义”,使得“国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礼教文化和灭商的基础。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他住过的地方叫“太王城”,他的墓叫“太王墓”。
古公亶父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迁岐建国
摆脱戎狄威胁:古公亶父时期,周族在豳地受到戎狄的侵扰,为避免族人伤亡,他决定率族人迁往岐山下的周原。这一决策使周族摆脱了戎狄的长期威胁,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奠定战略基础:周原北倚岐山,南临渭河,西侧有汧河,东侧有漆水河,气候宜人,水土肥美,非常适于农耕与居住,为周族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也为后来周族向东发展、翦商灭殷奠定了战略基础。
改革制度
设立官职:古公亶父在周原设立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官”,构建了中央机关,设官分职,使周族的行政管理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为国家的治理奠定了基础。
改变风俗:他从文化认知入手,逐步改变周人部族的游牧习气,教导人民抛弃少数民族的弊俗,按照中原的习俗建造房屋,营建城郭,设宗庙、立太社,构建中央机关,设官分职,种植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使周族完全进入了农业文明。
实始翦商
制定对外政策:周太王迁岐建国后,戎狄的威胁依然存在,周人的力量也不足以与强殷抗衡。太王根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以及自身安全的需要,制定了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即加强与附近各部落的友好交往,东联强殷,西抗诸戎,为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臣属于商王朝:为了实现联殷图存的目的,太王采取了臣属于商王朝的政策,使周族在商王朝的统治下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同时也有机会学习商王朝的先进文化和制度,为后来的翦商灭殷做好了准备。
推行德政
以民为本:古公亶父以人为本,不忍心用民众的牺牲来换取自己的君主和统治地位,他关心百姓的生活,与民同劳,深受百姓的爱戴。
促进社会和谐:他推行一夫一妻制,下令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没能力娶妻的人,就由官府帮助他们结婚,同时尽量不征兵役、徭役,减少夫妻分离的日子,使社会风气良好、和谐,促进了周族的繁衍和发展。
迁周于岐:先周从公亶父迁岐到文王建丰,是其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先周姬姓氏族与姜姓氏族联姻,并向东发展,为武王灭商准备了条件。其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社会形态则已由居豳时的酋邦模式而进入了早期国家时期。
实始翦商:周太王迁岐建国后,戎狄的危胁依然存在,周人的力量也不足以与强殷抗衡。太王根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以及自身安全的需要,制定了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即加强与附近各部落的友好交往,东联强殷,西抗诸戎,为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为了实现这个联殷图存的目的,太王采取了臣属于商王朝的政策。
公亶父的功业在于使先周部落内部实力得到了充实与发展,而至其儿子王季、孙子文王时,先周部落便开始向外扩展,到武王时,终于推翻了东方强国商朝。
四、周姓和吴姓有着共同的祖先,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周姓和吴姓有着共同的祖先,指的是吴姓中源自姬姓的那支,具体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这一支。
毫无疑问,周姓和吴姓共同的祖先就是古公亶父。这并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不可争辩的历史事实。
周姓的始祖是古公亶父,吴姓的始祖则是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他特别喜欢老三的儿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大儿子太伯为了成全父亲的心意,主动放弃了继承权,偷偷离家出走,二弟仲雍也跟着哥哥一起逃走。他们从周原(指的是陕西岐山、扶风两县接壤处的周原核心区)来到了千里之外的东海之滨,建立了“勾吴国”。后来,周武王册封兄弟俩的后人为吴国的诸侯,吴姓就是从吴国这儿来的。
周姓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黄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周姓的始祖是后稷,他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是帝喾和元妃、有邰女姜嫄的儿子。后稷被尊为稷王(也称稷神)、农神、耕神、谷神、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周太王是周文王的爷爷,也是周姓的重要先祖,他带领周族在周原地区发展,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吴姓的开姓始祖是泰伯,他是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德勇兼备,随太王征战而至伤残。太王去世时,泰伯带着二弟仲雍离开周原,把王位让给三弟季历。泰伯带着二弟仲雍沿途施仁德,广受民众拥戴。后来,季历去世,姬昌要立伯父泰伯为王,泰伯再让,为了不给周文王造成压力,他就带着仲雍到了东海之滨,即今天的无锡梅里,把当时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了此地,使这一带的农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历史上的吴国。后来,泰伯又把国王之位让给了二弟仲雍。仲雍,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
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是吴姓的先祖无疑,这在我家《吴氏宗谱》上都有记载,季札,是吴国国君吴太伯二十世孙,我是太伯、仲雍的一百二十世孙。孔子的老师,与孔子齐名,被誉为南方第一圣人的季札,是吴国国君,吴姓开姓氏祖吴太伯的二十世孙,我是季札的一百世孙。说起来,我也出身名人之后,只不过是后来家道中落,祖祖辈辈、子子孙孙摇身一变,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五、周姓和吴姓渊源深厚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泰伯是周太王的长子,周太王是周文王的爷爷,周文王是周朝的开国君主,这充分说明了周吴同祖。此外,周吴两姓在家族传承中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周姓家族和吴姓家族都有共同的祖先和家族谱系。
周姓和吴姓渊源深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同宗同源:周姓和吴姓都起源于黄帝。周姓的核心源头可以追溯到黄帝之子玄嚣一脉传承下来的姬姓。吴姓的起源之一是黄帝的姬姓后裔,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与次子仲雍,因避让王位,南奔荆蛮,建立了勾吴国,其后人以国为氏,称吴氏。
历史传承:周朝是姬姓王朝,历经西周和东周,周朝的兴衰对吴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周武王灭商后,封泰伯的三世孙周章为吴国诸侯,吴国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吴国在历史上的发展,与周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吴姓的发展也与周朝的历史紧密交织。
文化传承:
周姓和吴姓都传承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周姓以周公旦、周文王等为代表,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吴姓则以泰伯、季札等为代表,泰伯的“三让天下”和季札的“三让王位”等事迹,体现了吴姓的高尚品德和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在周姓和吴姓的家族传承中都得到了重视和弘扬。
周吴共同祖先的历史渊源,对于周吴后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首先,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周吴两姓虽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家族和文化,但共同的祖先将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共同祖先的历史故事也激励着周吴后人要像祖先一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再次,周吴共同祖先的历史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让我们更加珍惜历史,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六、周姓吴姓名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周姓和吴姓在历史上都有众多名人,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是部分周姓和吴姓名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周姓名人
周文王:周朝的奠基者,他推行德政,重视农业生产,使周族逐渐强大。在政治上,他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为灭商奠定了基础。在文化上,他重视人才,吸引了姜尚等贤才,对周朝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周武王:周文王之子,他继承父业,联合各地诸侯,发动牧野之战,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周武王的功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他在周武王去世后,辅佐成王摄政,平定了三监之乱,稳定了周朝的统治。他制定了周礼,确立了周朝的宗法制度和礼仪规范,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瑜: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在赤壁之战中,他与刘备联合,采用火攻之计,大败曹操的军队,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使东吴在三国时期能够保持强大的实力。
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儒家理学的开山鼻祖。他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观和“主静”的修养方法,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思想对后来的朱熹、王阳明等理学家都有很大的启发。
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他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在革命战争年代,他积极参与领导了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在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国务院总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外交事业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深受人民的爱戴。
吴姓名人
泰伯:吴姓的始祖,周太王的长子。他为了成全弟弟季历和侄子姬昌,主动放弃王位,带着弟弟仲雍南奔荆蛮,建立了吴国。他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礼教带到了江南,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被孔子赞为“至德”。
季札:吴姓继世祖,吴太伯二十世孙,吴王寿梦第四子。属姬姓,称季,名札,又称公子札、吴季子、季子。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年)封于延陵,称“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称延州来季子。延陵,古邑名,在今常州、江阴等吴地沿江一带。墓地在上湖(今江阴申港)。
季札是春秋吴国贵族,孔子的老师,是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同时也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称为"南季北孔",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也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季札品德高尚,是先秦时代最伟大的最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文艺评论家、预言家、美学家,中华文明史上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
吴起: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他在魏国时,改革兵制,创建了魏武卒,使魏国的军事力量大增。后来到楚国,主持变法,使楚国迅速强大起来。他著有《吴子兵法》,与孙武并称“孙吴”,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之一,他与陈胜一起发动了大泽乡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他的起义活动,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吴承恩:明代著名小说家,他创作的《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这部小说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塑造了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等众多经典形象,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吴敬梓:清代著名小说家,他创作的《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杰出代表。这部小说以辛辣的笔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虚伪,以及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批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吴健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她在核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通过β衰变实验验证了“宇称不守恒”理论,打破了诺贝尔奖的性别偏见,为中国科学界争了一口气。她的研究成果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周吴共同的祖先泰伯和周太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作为周吴后人,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祖先的优秀品质和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本文作者简介:吴刚,曾用名吴绪承,湖北监利人,毕业于南京解放军理工大学(现改为陆军工程大学)研究生班。从军27载,海军上校军衔。行政正团级转业到地方公安局工作后,被公安部授予公安三级警监警衔。闲暇时喜欢写一些消息、通讯、小说、散文、诗歌、随感等作品。数10年来,先后有3000余篇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等刊物发表,其中有百余篇荣获军内外新闻奖、优秀征文奖。著有《海天壮歌》等多部文集。在部队和公安工作期间,先后七次荣立三等功。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配资资讯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